查看原文
其他

蒋 凯 |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要素

蒋 凯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08-28


编者按


(会议详情点击图片查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梦想。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命题,并且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进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丰富内涵,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确立了新的起点和坐标。为此,苏州大学于4月30日举办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学术研讨会,特邀九位著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公众号将依次推出专家会议发言,整组笔会全文将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刊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提供参考。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的关键要素

蒋凯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重视制度建设与执行,建设健康的高校学术文化,抓住这些要素比保障高校资源投入更加重要和紧迫。

 

一、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20年前,国外一位著名学者指出中国不大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原因在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受到资源不足的制约。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证明,这位学者的预测并不准确。目前,我国若干所高校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资源不再是这些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瓶颈因素。2022年,中国内地4所高校年度预算超过200亿元,其中1所高校预算超过300亿元,部分高校的预算和生均经费达到了国外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

 

过去20年间,也有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高校学术自由缺乏充分的了解,认为学术自由不足构成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玻璃天花板”。实际上,我国宪法和法律保障学术自由,高校教师享有比较充分的学术自由。客观地说,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瓶颈因素既不是资源投入,也不是学术自由,关键要素之一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高校自主管理能力。

 

高校要有效地界定其目标并且选择或发现实现其目标的方法,就必须具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帕金斯(Harold Perkins)指出,从中世纪大学到20 世纪的大学,自主管理一直是高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分。高校办学自主权也就是高校自主决定其内部事务。高等教育是具有高智力特点的实践活动,无论是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还是学生的学习,都需要通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才能掌握。高等教育“生产过程”比任何企业的生产过程都要更复杂;教学与科研都是微妙的过程,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由于教学与科研的错综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如果高校要有效地运作,就需要具备高度的自由,以理智地限制外力的介入和控制。当然,高校办学自主权是相对的,从来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高校自治或自主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周培源、苏步青等著名教育家呼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强调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规定高校具有法人地位,并具体规定了高校的各项办学自主权。后来不同时期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法律和政策文件规定高校享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有关活动、自主进行管理的权利,但是办学实践中高校在内部管理、经费使用、招生、专业设置、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权经常受到制约,影响学校建设与发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保障高校充实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对于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办学自主权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办学自主权尤其不可或缺。应当关注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合理使用办学自主权,避免由于不恰当使用权力而导致失去有关权力。另外,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只是取决于学校相对于外部机构是否具有应有的自主管理权力和能力,还要求院系也要具有应有的自主管理权力和能力,保障院系的办学自主权。

 

二、重视制度建设与执行

 

制度无处不在,各种形式的制度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监督机制、实施机制和意义系统,界定了个体、高校、政府、企业和其他类型组织得以运行和相互作用的背景。制度一旦制定出来,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人们的强大力量,并且有助于人们理解所处世界的意义和他们行为的意义。

 

组织是一种社会结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协作结构。组织与制度相辅相成,二者之间存在共生关系。通常而言,制度是组织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组织发展则以制度不断完善为基础。有效的制度能够增强组织合法性,有利于组织向环境争取资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制度对组织中各种冲突发挥疏导和调节作用,进而保障组织的稳定;没有稳定的制度,组织就会变得艰难,效率降低,甚至陷入混乱。

 

高校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权威组织,其运行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高校只有重视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制度,各项工作才有章可循,增强学校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国外和境外一流大学通常都注重制度建设,一般都制定了章程,依据章程办学,在管理架构、财务、招生、人才培养、学生管理、教师聘任与晋升、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人员考核评价等方面有比较严格细致的规定,并且严格执行各项制度。香港科技大学注重制度建设,该校《条例》《规程》和《教员手册》构成了其制度文本的“三根台柱”。其中,以人事制度为核心的《教员手册》从最初的一本小册子扩展成为三百多页的章典,对该校组织架构、教务政策与执行程序、教务服务、学生服务、研究开发、休假、财务与采购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和说明。在该校,从上到下、从行政人员到学术人员严格执行制度,照章办事。对于经过合法程序表决通过的事务,严格按规矩办;对于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不允许特权和例外。敬畏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学校各项制度的效用才能落到实处。对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制度的严格执行,推动香港科技大学迅速成长为一流大学,创造了高等教育界的一个奇迹。

 

然而部分“双一流”高校在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虽然制定了章程,但是难以执行,实际效果有限;人事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存在制度缺口;对已经建立的制度执行不力。严格细致的制度规定以及对制度的严格执行,是一流大学立校之本,也是提高办学效率与办学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新制度主义强调文化-认知要素,认为组织的合法性取决于组织得到其成员的文化支持的程度。但是,制度要内化到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而不是外在的规制和规范要求,必须以严格细致的制度规定和对制度的严格执行为基础。重视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三、建设健康的高校学术文化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领域不时出现急功近利、学术浮躁、学术不端、过度竞争、近亲繁殖、论资排辈、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建设与发展,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制约因素。克服这些不良现象,一方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建设健康的高校学术文化。

 

高校学术文化指高校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得到广泛认可与接受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它是高校教师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发挥规范作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建设与发展。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重视制度建设与执行之外,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建设健康的高校学术文化,具体包括建设追求卓越、诚实守正、团结协作、选贤任能和科教融合的学术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亟须建立和建设的学术文化是追求卓越的文化。费希特指出,追求卓越是学者作为社会的人的使命,学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求真理,他们通过探求真理、追求卓越的方式回报社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著名高校普遍注重价值问题,专注于辨别卓越。高校是探求真理的学术机构,高校教师探求真理的一个直接表现是追求卓越。高校教师应当以追求真理作为学术工作的根本宗旨,追求卓越,严谨治学。

 

高校教师必须恪守学术诚实,具体表现为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成果。希尔斯(Edwards Shils)指出,高校教师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于对系统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这是学术生活正当性的基础和高校教师职业得以存在的理由,因此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应当尽可能地诚实。高校是社会中的组织,其办学活动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而需要建立起社会对高校的信任,诚实守正的学术文化是高校获得社会信任与支持的重要基础。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高校及高校教师需要相互信任、共同行动,既包括组织层面的交流合作,也包括教师个体层面的合作互助。在高等教育领域,组织层面或教师个体之间相互信任,发挥各自优势,分享资源、观点和成果,有利于实现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的学术文化鼓励高校教师加强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思想交流与碰撞,增强个体和组织层面的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选贤任能也称贤能主义,是指根据个体的能力、贡献和成就等因素来决定其应当得到的机会或承担的职责。高校教师的聘任、晋升和奖励应当基于贡献和才能,以学术为标准。选贤任能的学术文化要求依据高校教师的才能进行选拔评优,符合高等教育系统的能力价值观。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高校亟需增强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受大学排名、学科评估和教育评价制度等的影响,一些“双一流”高校及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建设科教融合的学术文化,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双一流”高校及教师应当积极实现科教融合,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为方便阅读,全文注释已省略。该文将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最终版本以刊出为准。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回顾

刘海峰 | “双一流”建设:在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

别敦荣 |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走进世界

张应强 |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

陆根书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胡 娟 | 紧紧围绕创新,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

陈廷柱 | 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涉及的方向、方法与方式问题

下期预告

张新科 | 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